Session 2015-2016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會心理學學會
每月心事二零一六年八月號
Hong Kong Culture – – Season 3【卡通】《抉擇人生》
每每提起「叮噹」或「多啦A夢」,人們隨即就會聯想到他萬能的法寶。雖然這些好幫手經常弄出大岔子,但無可否認卻幫助了主角野比大雄作出改寫了他未來的決定,讓他最終得償所願與靜香執手偕老。可惜,現實中並沒有多啦A夢,我們亦不可能乘搭時光機回到過去改變歷史,又或者去預知未來。
正正因為對未來的不肯定甚或是受到時間所限,我們在做決定時總是未能完全按照客觀的資訊去作出理性的分析,以致作出了不合理或令人不滿意的判斷。在心理學的角度,這種情況稱為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Haselton, Nettle & Andrews, 2005)。
決策上的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其實相當常見,成因亦十分廣泛。心理學家Kahnemen及Frederick (2002)指出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的出現源自「屬性替代」(attribute substitution)──即是當我們面臨艱辛的決定時,潛意識會以較簡單的準則引領我們。
例如大家在評價大雄時,我們或會無意地因為他的學業和運動能力便全盤否定他,卻忘了他優秀的箭術及花繩技術。此外,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亦是導致認知偏誤的原因之一。認知失調是指當人在心態上或行為上有著兩種互相矛盾的想法,以致心理產生衝突,最終只能放棄其一去達到心理上的平衡(Festinger, 1957)。可是,人們是絕對有可能為了 安慰自己而放棄本身更正確、更適合自己的想法的,導致最終未能作出最佳決定。其中一個能套用這學說的便是小夫的「牆頭草」性格。從動畫及漫畫其實都能得知小夫對胖虎一直有微言,但他卻為了不被胖虎欺負,甚至為了能倚仗胖虎欺負大雄而和胖虎成為朋友。 而「情意捷思」(affect heuristic)亦會導致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心理學家Slovic等等在2002年指出我們在較倉促下決定時可能會摻入太多情感,而欠缺仔細的客觀分析,最終作出令自己後悔的決定。這些原因就是解釋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上較普遍的。
其實有關決策上的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亦有十分多種。最常見包括不明確性效應(ambiguity effect)。不明確性效應(ambiguity effect)是指人傾向避開資訊不足或風險不明確的選擇(Croskerry & Cosby, 2009)。雖然我們可能會嘗試得到更多資訊,但卻可能繼續因為原先的不肯定而放棄了該選擇。另一種則是保守性偏誤(conservation bias)。保守性偏誤(conservation bias)即是指我們可能因從小受到的耳濡目染而堅信著某一種學說或方法,而拒絕或很難接受新事物新觀點(Hillbert, 2012)。就正如在「顛倒星球」一集中,大雄和多啦A夢因為到了凡事都相反的世界而受了極大衝擊。這種認知偏誤在古代尤其普遍,大抵是因為以前受教育的機會較少,人們都相對較守舊。而在現時資訊流通的社會上,更為常見的認知偏誤則會是樂隊花車效應(bandwagon effect)。這個現象是指人們只會盲目跟從,例如流行甚麼便做甚麼,早些日子港人蜂擁而至去排隊購買買一送一的Godiva雪糕便是一例,而這是和團體迷思(group think)有關的──為了達至團體一致而犧牲了自己的想法(Colman, 2003)。其中一個影響較輕微的例子便是香港人的跟風心態:走在街上總是不難發現大家都用著同一款手機,穿類似的服飾。這些固然對自己影響不大,但若在人生抉擇面前仍只會跟隨大眾或前人的步伐,最後可能會令自己後悔不已。正如文首所說,現實世界中我們不會有多啦A夢的法寶幫助去解決困難或是改變人生,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在很大程度上妨礙了人們去作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嚴重者或會鑄成大錯。
認知偏誤雖然會影響決定,但這並不一定就是壞事,認知偏誤其實也幫助了人類去適應週遭環境。試想想,若然你做決定時真的無法獲取更多相關資訊,難道你就放棄嗎?認知偏誤在這情境中便為你有效率地作出決定,省卻時間。另外,很多人常常會混淆邏輯謬誤(logical fallacy)和認知偏誤。其實,邏輯謬誤是指推理不恰當,前因後果混淆等等,和認知偏誤對未來的不肯定及相信某事情發生的概率是不盡相同的。
筆者常常也會想:如果多啦A夢真的存在,真的會指引我們的人生道路的話,現在的自己又會是怎樣的一個人。但自己的人生,自己的路或許由我們自己走下去,由我們自己決定會多點驚喜,多點不一樣。人生的決定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要令自己後悔。
Acknowledgement:
We would like to express our gratitude to Dr. CHANG Dorita H.F. from th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for her very kind advice. With her guidance and support, students are given the valuable opportunity to explore Psychology in our monthly academic journal.
Reference:
Colman, A. M. (2003). Oxford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roskerry, P., & Cosby, K. (2009). Patient safety in emergency medicine. Philadelphia: Wolters Kluwer Health/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Festinger, L. (1957).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eslton, M., Nettle, D., & Andrews, P. (2005). The evolution of cognitive bias. In D. M. Buss (Ed.), The handbook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pp. 724-726). John Wiley & Sons.
Hilbert, M. (2012). Toward a synthesis of cognitive biases: How noisy information processing can bias human decision mak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8(2), 211-237.
Kahneman, D., & Frederick, S. (2002). Representativeness revisited: Attribute substitution in intuitive judgment. In T. Gilovich, D. Griffin, & D. Kahneman (Ed.), Heuristics and biases: The psychology of intuitive judgment (pp. 49-81).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immons, J. P., Leboeuf, R. A., & Nelson, L. D. (2010). The effect of accuracy motivation on 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Do people adjust from provided anch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9(6), 917-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