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7zAkwAOYg)

 

     幸福,是指當一個人在需求得到滿足時所產生的喜悅和穩定的心理狀態。與快樂不同,幸福是持久的,難以獲取的;是一種主觀的感受,是 一種發自內心的愛。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都不同,並無固定模式可追尋,簡單如和家人相處已經可以是幸福。

 

        Waldinger (2015)發表了一項長達75年有關幸福感(well-being)的 研究,提出良好的關係讓我們維持快樂與健康。對於關係,Waldinger (2015)指出社交活躍(socially active)的人的心靈較快樂,身體較健 康亦長壽;關係深淺比多寡更影響我們的健康;良好的關係對身體健康 有幫助,尤其是腦部健康。由此可見,人際關係對我們的身心健康及在追求幸福的過程有莫大影響,特別是社會幸福感(social well-being)。

 

    社會幸福感可以看作是在團體、社區或社會中人與人相處之道,包括尊重別人的需要、抱有同情心和同理心及與人真誠交往。另外,社會幸福感也是與種族歧視、恥辱、暴力和罪案對衡的靈丹妙藥(The UK’s Faculty of Public Health, 2010)。Keyes(1998)提出了形成社會幸福 感的五大要素,包括社會整合(social integration)、社會接納(social acceptance)、社會貢獻(social contribution)、社會實現(social actualization)及社會一致性(social coherence)。其中社會整合(social integration)指的是一個人感覺到他是社會的一部分,與他人有共通點, 從而產生對社會的歸屬感;而社會接納(social acceptance) 則意指一 個人對他人的信任,相信其他人是善良的、正直的等正面觀感;社會貢 獻(ocial contribution)是指個體相信自己是社會中重要的一員,並會為 社會帶來價值;社會實現(social actualization)意指個體相信社會有發 展及進步的潛力,甚至參與其中;最後社會一致性(scial cherence)提出個體認為他們的生活是一致及有意義(Keyes, 1998)。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則只是一片繁華的沙漠。」歸屬感理論(belongingness hypothesis)提出人普遍都有一種原動力去建立及維持一段穩定、正面的關係(Baumeister & Leary, 1995),而良好的關係正正是獲得社會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因此,幸福,雖說是一個很抽象的字眼,卻是每個人一 生的追求,亦是人一生重要的原動力。今年,本學會盼藉由心理學角度 剖析我們生命中必經關係:親情、友情和愛情,希望令讀者瞭解人際關 係的重要性及改善關係的方法,從而提升大眾的社會幸福感。

 

參考文獻:

 

Baumeister, R. F., & Leary, M. R. (1995). The need to belong: 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7(3), 497-529.

 

Keyes, C. (1998). Social well-being.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61(2), 121–140.

 

The UK’s Faculty of Public Health (2010). Concepts of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Retrieved January 14, 2015,from http://w

     ww.fph.org.uk/concepts_of_mental_and_ social_wellbeing 

 

Waldinger, R. (2015). The Good Life| Robert Waldinger |TEDxBeaconStreet. Retrieved Januarary15, 2015, fr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7zAkwAOY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