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1pD0sIuEWY

 

   朋友在群體生活中擔當重要角色。Foster(2005)指出友誼對一個成年人來說,在個人快樂(personal happiness)、希望(hopefulness)、自尊(self-esteem)及自我形象(self image)的建立皆是一個關鍵的決定因素。理想中的朋友會與對方分享彼此的快樂和憂傷,在大家有難題時互相幫助,關心並且安慰對方,共同進步。究竟怎樣才能被稱為「朋友」?

 

     Spencer和Pahl(2006) 提出了8種不同類型的朋友。拍檔(associates)之間有著相似的興趣、嗜好,除此之外卻不會有其他方面的交流。有用的朋友(useful contacts)會互相分享資訊,協助決策。合意的朋友(favour friends)之間會互相交換訊息和資源,但甚少有其他情感上的交流。至於玩樂朋友(fun friends)指的是會經常一起遊玩的朋友。

 

    與拍檔這類朋友相比,玩樂朋友不只局限於某一種活動或興趣,而且不只限於面對面(face-to-face)的接觸。同樣地,這種朋友之間缺乏情感上的交流(emotional exchanges)和親密感(intimacy)。互相幫助的朋友(helpmates)結合了前兩種友誼,在玩樂的同時亦會互相幫助。然而,這種朋友大多只局限於給予具體幫助,例如金錢上的幫助,甚少為對方奉上情感上的支持(emotional support)。互相安慰的朋友(comforters)在玩樂的同時亦會給予對方情感上的支持;密友(confidants)之間互相信任,信賴大家而願意透露自己的秘密。知己(soulmates)則同時具備著以上7項特質,最難能可貴的友誼。

 

    Diener和Seligman(2002)指出非常快樂的人擁有更緊密的社交關係,並對社交關係的滿意度更高。社交關係不一定會帶來快樂,但良好的社交關係卻是快樂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另外,學者亦指出一段密切的社交關係能減少孤獨感(loneliness),而在社交關係中感受到的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也會直接影響孤獨感。與朋友保持密切關係是要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披露(self-disclosure),要願意透露個人想法和感受(Derlaga & Berg, 2013)。你和朋友平日談八卦、分享日常瑣事,但沮喪失落時,你又會不會第一時間向這位朋友訴苦呢?這都能決定你們的關係能否變得更密切。

 

    擁有一段深厚的友誼能夠令人快樂,能彼此分享、互相支持,比擁有很多朋友更為重要。簡單來說,朋友重質不重量。

 

參考文獻:

Derlaga, V. J., & Berg, J. H. (2013). Self-disclosure: Theory, research, and therapy.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Diener, E., & Seligman, M. E. (2002). Very happy people.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1), 81-84.

 

Foster, G. (2005). Making friends: A non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social pair formation. Human Relations, 58,

    1443-1465.

 

Spencer, L., & Pahl, R. E. (2006). Rethinking friendship: Hidden solidarities toda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ons, Inc.

 

 

《友》

 

撰文:陳佩晞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