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lWNijsUdbQ

 

   「友達以上,戀人未滿」—— 男女之間,知己和情人的界線向來模糊,難以界定。不時聽到朋友圈子中有位女性友人「收兵」無數,但當面詢問時,她又說他們只是好朋友、好兄弟。然而,當她信心滿滿地將他們的關係和朋友、兄弟劃上等號時,她的那些好朋友、好兄弟也是這樣認為嗎?Abbey(1982)指出,相較於女性,男性傾向更容易誤解(misinterpret)異性表達友好的某些行為,如簡單的搭膊頭,為愛慕甚或是性暗示(sexual cues)。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指出成人早期(early adulthood),即20至39歲階段,為建立親密關係的重要時期,更希望得到一個能互相關懷、同甘共苦的對象(E. Erikson & J. Erikson, 1997)。除了普通友誼外,亦會開始渴望一名終身伴侶長相廝守。所以在異性友誼交往的過程中,雙方難免有時會想入非非、行為曖昧不明,尤其單身已久又渴望愛情滋潤的人就很容易會對身旁的異性朋友有幻想,讓關係變質。

 

   「仍難得這一個知己 從無拖手但有幸福滋味」,這句歌詞唱出了親密的友情不多不少都能和愛情沾上邊,亦佐證了為什麼異性知己常常被誤會為情侶。演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中提及 ,男女間之所以互相吸引(attraction),大部分源於對方擁有的條件,例如性格、背景、年齡等等,都和自己潛意識中的理想伴侶(ideal mate)相似(Linquist & Levy, 2010)。而一對異性普通朋友之所以能發展成密友,大部分是因為雙方往來時,彼此都能在對方身上發現長久而來所欣賞的特質,而這些特質或許會和心中理想伴侶吻合。在交往過程中,兩人或因一些出其不意的觸碰而擦出火花,影響雙方在這段關係裡的心態。朋友的界線逐漸變得模糊,讓這段友誼不再「純」 。

 

    其實交友無分男女,撇除社會的眼光,男女成為密友並無不可。友情,和愛情一樣,每一段都是獨特的、複雜的,無分對或錯,更不可能用一條公式、數個理論以偏概全。若然因為俗世的眼光而錯失一個好朋友,那不是很可惜嗎?

 

參考文獻:

Abbey, A. (1982). Sex differences in attributions for friendly behavior: Do males misperceivefemales’friendlines

     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2(5), 830-838.

 

Erikson, E., & Erikson, J. (1997). The life cycle completed. New York: W.W. Norton.

 

Linquist, S. P., & Levy, N. (2010).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Farnham, Surrey: Ashgate.

 

 

《朋友以上?》

 

撰文:黃睿彤

bottom of page